參加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交流的點滴感悟
2021年12月06日來源:臺胞之家網
作者介紹
欽欽,1999年出生,2021年畢業于臺灣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科系,現于臺北一家醫美集團任策劃專員。平日喜愛閱讀、看展,對大陸各地博物館、民俗風情深感興趣。

我來自臺灣,很榮幸參加了兩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活動,收獲頗多,由衷感謝全國臺聯提供這么好的學習機會,讓我們一覽祖國大江南北的文化風情,既開闊了視野,又收獲了友情。時值全國臺聯 40 周年紀念日,想借此機會,分享一些參與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的感悟。
異與同,常常是不同地方生活的人辨別彼此和認識自我的方式,也往往是臺灣和大陸同胞彼此交流的主題。就拿“吃”這件事來講,在臺灣有種甜食叫“豆花”,而在大陸則稱作“豆腐腦”,不同地區的制作方法也不同,有甜、咸、辣等不同的配料加入其中,同樣的食材,因為大陸不同地方存在著風情各異的民俗習慣而出現不同的精彩。臺灣和大陸之間,各種常見的異與同,何嘗不也是這樣的狀況呢?
在臺灣,年輕人了解大陸的方式大多是通過傳播媒體去認知了解、被塑造印象,大陸這片土地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我們似乎知道很多,卻又不甚了解,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陌生和好奇,這些復雜的陌生和好奇,也只有親身踏上這片土地,喝上一口“豆汁”,嘗上一口“豆腐腦”,我們才算是真正知道了!
也許你會問我,為什么連續兩屆參加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又想看到些什么?我的回答是:因為想借著難得的機會,嘗試各地不同特色的美食文化,那酸甜苦辣的口味背后,有著共同食材的本質和真味——那就是我們同根同族同文化!

事實上,不只是美食,我們也想去那些古詩詞里提到的地方見識一番,“設身處地”地去感受文人墨客的心境與思緒,開闊的河山和悠長的歷史,能放大我們的胸懷,拓展我們的舞臺,同時學習面對挫折與困境的方法,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我們來了。趁著年輕沒有包袱,趁著尚未被傳統框架束縛,我們站在尊重與包容的出發點,抬頭張望這多姿多彩的美麗世界,帶著好奇與希望,踏上了旅程。
記得第一次在北京參加開營式后,安排到清華大學聆聽一位教授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吃喝玩樂在北京”的講座,兩個小時的講座猶如短短的20秒一滑而過,聽完講座馬上興奮地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清華大學教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比百家講壇還精彩,真希望每天都有這樣的兩小時!” 其實講座背后醞藏的價值遠遠勝過了吃喝玩樂,我收獲到真正的京味文化,期盼這樣的講座能以不同形式出現在未來的兩岸交流中。
臺灣這幾十年一直在修改教科書去中國化,幾乎“肢解”了中國歷史,幸好中華文化在大陸仍舊熠熠生輝,證明了臺灣的扭曲與篡改都是謊言。
希望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的交流繼續辦下去,希望文化的交流會越來越多元,通過交流讓臺灣青年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的特有魅力,拉近心的距離,讓觀念不再受限,在交流活動中彼此相互學習、塑造理想,因交流而精彩,因交流而收獲!
[編輯:王宇]
- 臺灣省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與在浙臺胞座談
- 第二十三屆世界華人學生作文大賽頒獎大會暨“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開營儀式在石家莊舉行
- 全國臺聯2023年兩岸婚生子女夏令營在陜西西安開營
- 全國臺聯辦公室黨支部和臺盟中央機關中共支部聯合開展廉政教育活動
- 臺灣省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赴浙江調研